细雨生寒未有霜,庭前木叶半青黄。11月7日迎来冬季的第一个节气——立冬,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,意味着万物进入休养、收藏的季节。
北风潜入悄无声
未品浓秋已立冬
立冬,是冬季的起始。从天文和气候角度看,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,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。按照一般规律,立冬节气往往伴随着气温明显下降和降水形式的转变,但这并不代表真正的冬天已经到来。
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沈定成介绍,立冬节气太阳高度角进一步降低,气温进一步下降,逐渐进入深秋,但立冬当天并不意味着冬季到来,真正冬季到来的标志是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10℃,十堰平均入冬时间11月21日,一般在立冬节气末尾和小雪节气初期。
与往年"立冬一日,水冷三分"的常态不同,今年十堰自10月下旬以来,气温持续偏高,降水偏多,出现了罕见的“暖冬”现象。不过,近期受冷空气影响,十堰气温有所回落。
沈定成介绍,近日受冷空气影响,有降温和弱降水,气温偏低,但后期气温和降水与往年相当,预计十堰今年入冬时间在11月下旬,基本处于正常年份。
据市气象部门预测,未来几天,十堰还将有一次冷空气过程,气温起伏较为明显,市民需注意天气变化,及时增添衣物。
预计8至10日,十堰受冷空气影响,阴天有分散小雨,大部气温12~17℃,后期天气转晴,午后气温回升,但早晚最低气温将降至10℃以下,体感寒意明显。
立冬节气与习俗
立冬,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点,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体现。古籍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立,建始也;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”,此时,农作物全部收晒完毕,收藏入库,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。在农业方面,立冬时节的天气往往预示着整个冬季的气候走向。农谚“立冬晴,一冬凌;立冬阴,一冬温”,就是古人长期观察总结出的智慧结晶。
在立冬的传统习俗中,“补冬”是最具特色的内容。在北方,立冬这天一定要吃饺子,因为饺子外形似耳朵,人们认为吃了它,冬天耳朵就不受冻。在南方,立冬时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,不少地方还会专门炖制麻油鸡、四物鸡来补充能量。
立冬时节话养生
食补保暖正当时
立冬之后,万物进入休养、潜藏状态,营养专家建议,立冬养生要注意闭藏、保暖、养肾三个要点。
随着气温下降,人体要补充更多的营养,来熬过寒冷的冬天。所以民谚有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的说法,意味着此时正是进补的好时节。
市人民医院中医医学中心主任医师杨文昊介绍,从饮食角度,建议遵循“温补”原则,避免过度滋补导致上火,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,如羊肉、牛肉、鸡肉等,帮助增强抵抗力,同时搭配白菜、萝卜、山药等应季蔬菜,保证膳食纤维摄入,此外,冬季气候干燥,可以多吃梨、银耳、百合等滋阴润燥的食材,缓解皮肤和呼吸道干燥。
此时人体的代谢开始逐渐变慢,养生应更加注意休息,晚上要早睡不熬夜,保证充足的睡眠,有利于身体阳气调养。白天可以适当增加户外活动,如散步、太极拳等温和运动,促进血液循环,但要注意避免在大风、严寒时段长时间外出,防止受凉。
随着气温不断走低,专家提醒,立冬时节,防寒保暖尤为重要。杨文昊表示,冬季室内外温差大,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,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,外出时要注意头部、颈部和脚部保暖,进门后不要立即脱衣,避免血管快速收缩引发不适。
(全媒体记者 何旭 田晶晶 通讯员 郑桢桢)
编辑:万林
原创作品,未经许可禁止转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