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观念中,肢体巨大肿瘤往往意味着截肢的命运,患者生活品质也将随之大幅下滑。然而,随着“精准医疗”理念的深入,一项名为“巨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”的技术正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,成功帮助众多患者在根治肿瘤的同时保留肢体功能。那么,这项技术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?10月31日,FM101.9十堰交通音乐广播《健康问太和》节目特邀十堰市太医院骨科二病区手外、足踝、显微骨科主任医师李亢,为大家答疑解惑。

李亢介绍,“巨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”的核心可概括为“根治”与“保肢”两大目标。传统治疗方式为彻底清除病灶,有时不得不采取扩大切除甚至截肢。而在精准医疗指导下,当前手术更注重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基础上,尽最大努力保留患者肢体结构与功能。
日前,该科室就成功为一名29岁的年轻患者实施了此类手术。患者刘先生(化名)因右大腿肌纤维母细胞瘤复发,肿瘤直径超过15厘米,侵及重要血管神经,面临高位截肢的风险。面对患者强烈的保肢意愿,李亢所在的团队决定迎难而上,为其施行“巨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”。
该技术实施分为两大关键步骤:精准术前评估与精细术中重建。“针对刘先生的病情,我们通过高分辨率增强MRI和CT血管成像,精确勾勒出肿瘤与股动、静脉及坐骨神经的毗邻关系,制定了‘显微血管吻合、神经探查松解、游离皮瓣移植’的个体化手术方案。”李亢介绍。
手术过程中,医生首先沿肿瘤包膜完整切除病灶,确保切缘阴性,达到根治标准。“在此次手术中,我们成功将肿瘤从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上‘剥离’下来,并截取了患者自身一段废弃的血管进行移植,重建了受损的股动脉,保住了腿部的血液供应。” 随后进入具有挑战性的重建阶段。李亢指出,切除肿瘤后遗留的组织缺损常伴随血管、神经及软组织严重损伤,如不妥善修复,肢体仍难以存活。因此,团队在显微镜下进行血管、神经吻合与移植,重建血运及感觉运动功能,并采用游离肌肉瓣、皮瓣或3D打印假体等技术修复缺损,恢复肌肉力量与肢体外形。“我们随后又从患者腹部取下一块带血管的皮瓣,显微吻合至大腿缺损区,确保了肢体的外观和功能完整性。”
李亢强调,保肢不仅关乎外观完整,更关键的是最大程度恢复功能。通过系统康复训练,绝大多数患者可实现生活自理,部分患者甚至能重返社会,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。据悉,患者刘先生术后恢复良好,下肢血运正常,目前已开始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,对避免截肢、重返正常生活充满信心。
相较于截肢,该技术在心理与生理层面均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根本性改善。据悉,该手术的成功实施依赖于多学科协作。十堰市太医院组建了包括骨科、肿瘤科、血管外科及康复科在内的专业团队,为患者提供全程化、个性化管理,确保治疗效果与康复质量。
随着“巨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”不断成熟,更多患者有望在根治疾病的同时,守住肢体,重拾生活信心。(全媒体记者 龚艳琳)
编辑:思渺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