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堰广电讯(通讯员 仁医)在医学的精密世界里,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被誉为“小孔道里做大文章”的学科。这里,方寸之间,生死攸关;毫厘之际,天籁可闻。十堰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、学科带头人彭先兵主任正是这样一位在狭小空间内游刃有余,以精湛技艺为患者扫除病痛、重建生命功能的“健康守护者”。
方寸耳道间“拆弹”:为沉疴患者唤回“声”机
医学的温度,在一个个具体的病例中得以具象化。53岁的张女士,右耳反复流脓三十余载,脓血交加、眩晕恶心,生活备受煎熬。经检查,她的中耳胆脂瘤已侵蚀听小骨、面神经管、半规管乃至中颅底骨质,病情复杂且危重。彭先兵率领团队迎难而上,在面神经监测仪的护航下精准操作,成功实施了内镜下人工听骨链重建、乳突改良根治、鼓室成形及外半规管瘘修补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。术后,张女士的眩晕消失,听力显著提升,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:“太感谢你们了!我头不晕了,听得也清楚了!”
患者的口碑,是医术最好的见证。44岁的彭女士因中耳胆脂瘤导致剧烈头痛和眩晕,术前焦虑不已。彭先兵团队制定的周密方案和实施的精细手术,让她重获“声”机。康复后,她专程送来锦旗,“技术精湛、医德高尚”八个金字,是对彭主任及其团队最真挚的肯定。东风公司的张先生慕名而来。他多年的化脓性中耳炎,经彭主任实施鼓室成形术后已成功治愈,听力得到显著改善。加之便捷的医保报销流程,让他对十堰人医的技术与服务赞不绝口。
寒暑假手术连轴转:为“小耳朵”撑起晴空
每到寒暑假,十堰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的手术室便进入“连轴转”模式——这个时间段,前来就诊的学生患者大幅增加,扁桃体肥大、中耳炎等疾病成了影响孩子健康与学习的“拦路虎”,也成了彭先兵团队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。最多时,平均每天要完成近30台手术,从晨光微亮到夜色深沉,手术服被汗水浸湿又晾干,他却从无半句怨言:“孩子们学业紧,寒暑假时间充裕,能让他们在这段时间治好病,不耽误上学,再累也值。”
8岁的彤彤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。去年6月,彤彤左耳突然流脓、疼痛,还出现听力下降,当地医院治疗3天仍无好转。家长带着孩子辗转找到彭先兵,检查后确诊为先天性中耳胆脂瘤,且听骨链已被严重侵蚀,若不及时手术,不仅听力可能永久受损,还可能引发颅内感染。考虑到孩子年纪小,彭先兵团队特意制定微创方案,在持续灌流水模式下小心清除病灶,再用钛合金人工听骨为她搭建“声”桥。术后复查显示,彤彤的听力已明显恢复。看到孩子能重新清晰地听讲、与同学欢笑嬉戏,家长红着眼眶向彭先兵医生道谢:“谢谢您保全了孩子的听力,给了她一个完整的童年!”
“儿童中耳胆脂瘤发展速度比成人快,并发症风险更高,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耳朵流脓、听力下降,一定要第一时间就医。”每次接诊儿童患者,彭先兵都会反复向家长强调,用细致与责任为孩子们的听力健康筑起“防护墙”。
学科领航:一支战队的光荣与梦想
从在华中科技大学打下坚实基础,到远赴英国与意大利访学深造,彭先兵的从医之路始终对标国际前沿。二十余载深耕不辍,他在临床、科研、教学三线并举,不仅淬炼成技艺超群的临床专家,更崛起为区域学科的领军者,肩负着培育后继人才与引领技术革新的双重使命。
独行快,众行远。在彭先兵的引领下,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形成了一个技术过硬、作风优良、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。无论是喉癌患者陈先生的全喉切除及颈淋巴结清扫术,还是田先生凶险的反复鼻出血手术,亦或是姜女士困扰多年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治疗,都在彭先兵及其医护团队的紧密协作下圆满完成。一个月内收获四面锦旗,是患者对他们“精医重德、真情服务”的最高褒奖。
面对急危重症,团队的应变能力更是至关重要。68岁的熊先生因急性喉梗阻与喉部肿物出现呼吸困难,嘴唇苍白,命悬一线;1岁的宝宝误吸异物,多发气管异物堵塞气道,稍有延迟便可能窒息……每当这类紧急情况发生,彭先兵总能快速带领团队明确诊断、果断决策,在生死时速间与病魔赛跑,一次次将患者从生死边缘拉回。
前行有光:照亮更多生命通道
一面面锦旗,一声声感谢,见证了彭先兵及其团队护佑健康的仁心仁术。然而,对于彭先兵而言,医学的探索永无止境。从听骨链的精密重建到人工耳蜗的植入,从鼻颅底的内镜导航到咽喉头颈肿瘤的根治与修复,他带领团队不断挑战技术新高地,拓宽诊疗新边界。
“点点滴滴汇心海,片片真情暖人间。”这正是彭先兵从医生涯的真实写照。在未来的道路上,他将继续秉持着谦逊、严谨与温暖,与他的团队一道,手持微创内镜,在方寸之间精雕细琢,为更多患者驱散病痛的阴霾,唤醒聆听世界的美好,守护畅快呼吸的自由,为鄂西北地区百姓的耳鼻咽喉头颈健康事业不懈奋斗。
编辑:林静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