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厌学及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分析

时间:2025-10-16 16:56 来源:十堰周刊
  • 微信
  • QQ空间
  • 微博
  • QQ好友

2025-10-教育

        陈大荣,十堰市竹山县柳林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七年级班主任,兼任初中数学与小学科学教师。2022年获评竹山县优秀教师,2025年荣获十堰市优秀班主任称号。课堂聚焦小组合作与品德教育,坚持因材施教,善于挖掘学生个性特长,秉持“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热爱中成长”的教育理念。

作者 陈大荣

摘要:在偏远山区农村小学,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父母陪伴,易出现厌学情绪及心理健康问题。本文基于山区小学班主任实践经验,分析留守儿童厌学与心理问题的成因,并从情感联结重建、行为引导、支持体系构建三方面,探索针对性教育方法,旨在为改善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提供实践参考。 

关键词:山区农村小学   留守儿童   厌学   心理健康教育

山区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数量众多。他们远离父母,多由祖辈隔代照料。由于父母在外务工,难以给予他们充分的精神关怀和教育引导,致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[1]。这些儿童在情绪上常表现为消极、不稳定;在行为上,则出现注意力不集中、交头接耳、拖拉作业甚至旷课逃学等问题;在心理上,则普遍伴有孤独、敏感等倾向。针对山区小学留守儿童中存在的这些问题,本文基于多年的工作实践,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进行剖析与总结,以期为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。

一、山区留守儿童厌学与心理问题的成因解析

山区留守儿童的厌学情绪与心理健康问题,是家庭环境、教育条件与成长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
从家庭层面看,隔代监护普遍存在 “重养轻教” 现象。祖辈多关注孩子温饱,无力辅导学业,对学习习惯养成缺乏要求,导致孩子缺乏学习紧迫感。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缺位,内心产生被抛弃感,将厌学作为吸引关注的隐性方式。从教育条件来看,校内资源的不足加剧了这些问题。由于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,教师难以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心理诉求;学校教育资源比较贫乏,教学模式单一,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;再加上同伴效应的影响,部分留守儿童因缺乏倾诉对象而形成小群体,导致逃学、厌学等行为在同伴间相互影响[2]。从儿童自身的认知发展来看,“读书无用论”在留守儿童中较为普遍。他们将“读书没用”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联系到一起,更倾向于早些出来打工挣钱,学习目的不明确,同时在缺少亲情的长久熏陶下容易自卑,碰到学习问题不求助而逃避,会逐渐陷入“厌学→成绩差→更厌学”的恶性循环。

二、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

(一)重建情感联结,筑牢心理防线

情感缺失与关爱不足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,情感重建是教育的第一步。首先,作为班主任,可以开展“手拉手”结对活动,利用课余时间主动与留守儿童交流沟通。了解留守儿童的心声,比如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准备一本“心情日记本”,孩子可以随意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,教师定期回复,从而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座无声的信任桥梁。其次,针对祖辈监管的“短板”,可以尝试新的“跨代情融”活动。鼓励孩子为祖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(如捶背、洗脚)并记录下来。在班会课上让孩子向同伴们讲述祖辈的付出,同时也鼓励祖辈倾听孩子的“心声”,再结合微信视频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经常与家长进行联系,从而对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进行“约定”,比如孩子和爸爸妈妈约定每天朗读一篇课文等。

(二)优化行为引导,破解厌学困局

首先,在教学上,应积极利用本地资源,推行生活化教学。如在数学科目中针对山区家庭粮食作物产出的数学题,在语文科上以山村为题发挥想象写山水作文。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更加接地气,缓解学生对知识的恐惧和排斥感。其次,设立“小进步大奖励”的奖励制度。为每位留守儿童有针对性地设定具体、可操作的短期与长期目标。如“本周末连续正确按时完成作业3次”,“一周内在课上回答问题1次”,然后可获得一定积分,可用积分到学校兑换奖品,再次,组建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“互助学习小组”,在小组中,先进水平学生要充当“小老师”,“小徒弟”就是目前学习中存在困难的留守儿童。他们通过“小老师教小徒弟”交流形式,让留守儿童能在帮助到别人之后产生快乐的感觉。最后,在对待学生厌学但又有逃离校园这种极端行为的问题时,应及时个案分析。从日常琐事切入,与学生进行轻松自然的交谈,对学生的逃避原因进行分析,然后制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。

(三)构建多维支持体系,巩固教育成效

以校园为载体建立“心理驿站”,并设立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教师。定期开展互动心理团体活动,如“信任背摔”“盲人摸象”等游戏,让孩子感受安全感、体验信任感。加强与家长协作,通过“家长学校”网课,为走出家门、外出打工的父母亲传授远程教育技巧,如如何通过电话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,如何通过鼓励的话语提升孩子的自信;同时,也需向祖辈家长传授基本的心理疏导方法。如如何给孩子减压时不随意批评指责,告诉他们说:“我知道你很难过”。

结束语

综上所述,解决山区留守儿童的厌学与心理问题,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。作为山区班级的班主任,既要俯下身子倾听他们的倾诉,用爱心来补足他们的爱的缺失,也要结合山区实际,开展真正能走进山区学生心灵、适合山区实际的好做法。通过帮助学生重塑情感联结、引导积极行为,并构建有力的支持系统,方能助其走出心理阴影,重拾学习信心。

参考文献:

[1]王珊珊.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[J].当代家庭教育,2020,(05):183.

[2]王国雄,鲁国全.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[J].甘肃教育,2019,(10):27.

编辑:于子涵

标题:
网址:
错误内容:
姓名:
电话:
 
新闻热线:
投稿邮箱:
网络新闻部: